浏览数量:52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9-08-24 来源:本站
巧用游戏教学 激活英语课堂
【摘要】 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教学方法吸收了多方面外语教学法的合理成分,是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大力肯定并广泛应用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却有很多误区,本文从游戏的设计,操作与评价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游戏教学;设计; 操作;评价
学生是喜欢做游戏的,通过游戏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的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利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时间一久,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原有的最初的学习热情急剧下降,原始的兴趣正逐渐地消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课前教师不遗余力的精心设计组织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课上学生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跳,甚是热闹,只是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一学期下来,学生则普遍捧着课本迷惑地望着你。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安排不合理,学习没及时巩固,知识没能螺旋上升,从而导致教学的目的没有能够达到。面对如此情况,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游戏的设计
(一)、安排的游戏得具有目的性,必须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游戏教学是英语课堂上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游戏热闹背后的隐患, 切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否则就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具有目的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游戏。在一节话题为“Mid-Autumn Festival”的英语课中,教师采用让学生猜物品的游戏导入新课。授课教师手持一盒子,盒子里装有苹果、香蕉、橘子、糖果、饼干、汉堡、蛋糕、巧克力和月饼等食品,提问学生:请学生边摸边猜盒子里的东西,并用“There is a---”句型来回答,授课教师试图让学生摸出“月饼”,以引出本课话题。但盒子里物品太多,而授课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又刻意让学生品尝摸到的物品。所以游戏过程长达十多分钟,占了一节课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而Mid-Autumn Festival的教学目标的出现只有短短四十几秒的时间,这无异是游戏设计目的性不明确的一个案例。游戏的设置还是合适的,但由于目标定位的偏离,导致这个游戏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了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任何游戏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所以,在设计游戏时,要确定:安排的游戏具有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游戏
在设计游戏时还应注意游戏的启发性,机械的低层次的教学游戏已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具有启发意义的游戏更适合并被孩子们所喜爱。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让学生猜。T: What's it like? 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钟等;老师在圆形中又加了一个点,孩子们想到的更多了, “cake!” “An eye!(蛋糕!)(一只眼睛!),在中高年级还可以随手列出几个词,让学生写小故事,说小故事,尽量多的去使用这些所列出的词汇。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所以游戏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三)、安排的游戏形式必须多样化
游戏的目的性明确了,游戏的启发性提高了,并不代表这个游戏就完美了,就适合常常使用了。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听的笑话,听过几次就笑不出来。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这也是很多老师存在的误区,一次的游戏设计成功恨不得次次使用,课前总是唱首歌来活跃气氛,答对了给颗糖表示鼓励,这样的游戏只会食之鸡肋,弃之无味,让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厌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拥有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的能力。比如在教授“数字”时,大部分教师想到并运用的游戏是:猜想教师心目中的数字。其实只要稍加改变,这种数字游戏的种类就会多样化,效果也会更突出。比如,让学生猜物品的实际价格,或是进行物品拍卖,看看哪位学生的报价更接近拍卖师预先设定的价格(拍卖师可由教师或学生担任),或是玩“数字炸弹游戏”(即谁猜到教师预先设定的数字,谁就接受“惩罚”),等等。总之,教师要与时俱进,设计和改编出适合学生的游戏方法。
(四)、游戏的设置必须符合课堂教学
游戏的设计除了得注意到:目的性的明确,启发性的提高,形式的多样外,还得考虑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是否合适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纸上谈兵是大忌。游戏设计得再好,不能实施于课堂,也是徒劳。
课堂上的游戏必须是便于组织进行的,轻松而迅速的,促使学生多用的,与本课紧密相连的。有这么一个案例,教师在教授衣服的名称时,设计了服装表演这个游戏环节,这个游戏的想法很好,目的性也明确,比较新颖,只可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表演人员众多,场地有限,换装时间过长等各方面原因,游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游戏时,恰恰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游戏是在课堂上实施的,有很多因素需考虑,这个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轻松的组织进行,所以,失败了。所以我们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各方面的因素,不可纸上谈兵。
二、游戏的操作
(一)、教师在游戏实施前应给予一些简洁的介绍或示范
现在有很多教师为了保证全英文教学,连游戏的要求都全用英文表达,当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了解意图时,又再用中文翻译一变,其实全部用英语介绍游戏该怎么做,是不必要的,因为学生很难听懂理解,形象生动的示范比任何介绍都要好,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参与进来,并与一位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一起作示范性练习,学生马上就能理解怎么做,并有积极自我参与的愿望。游戏的介绍与示范是极其重要的,恰当合理的示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形式化,累赘化。
(二)、在游戏进行中不断地巡视和帮助学生进行游戏
游戏任务布置下去,并不代表教师的指导角色转移或结束,常常发现游戏任务布置下去后,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进行;而授课教师此时只是在讲台上看自己的教案,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并未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任何指导。学生有疑惑不能问,有困难无人帮,只好用中文求助同学或不自知的使用错误的语法来表达。该游戏活动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游戏进行中,需要教师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游戏任务的转移并不代表教师角色的弱化。
(三)、在游戏进行中对纠错问题的认识要明确定位
在游戏过程的指导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包办保姆型。学生说得正酣,教师不停打断为其纠错,导致学生思路受阻,教师又急切地引导,甚至直接代学生说出答案后,让学生重复一遍。另一种恰恰相反:完全放手型。本着学生是主体这一发展目标,对学生的语法错误不加干涉,意在不影响学生的整体思路的表达。前者只管语言形式;后者只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忽略了语言的准确性,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那么在游戏进行中何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最为恰当?我认为,这不仅与游戏教学期待的目标有关,而且与游戏的活动类型相关。如果教师期待的活动结果是学生在活动中或活动后能流畅地用英文表达思想,教师就不该有错必纠,而应该在学生完整表达思想之后才纠正其错误。反之,如果教师期待学生在游戏教学活动中要准确地使用目标语,那么及时纠错就是必须的。
(四)、在学生失去兴趣之前停止游戏
这一点相当重要,教师在游戏调控时,不断地观察学生的举动,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游戏活动的情况判断是否应该停止,教师必须在学生失去兴趣之前停止游戏。因为学生一旦对这个游戏产生厌倦,对以后进行此类游戏就不会很感兴趣了,以后再进行此类游戏也达不到你所要的效果。现在有些教师,在发现所设计的游戏非常适合教学后,往往兴奋难当,收不住手,原本两三分钟的游戏设置,拖至五六分钟,甚至更多,严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学生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结束游戏时,应果断,适时。
三、游戏的评价
(一)、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游戏过程与结果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对游戏进行总结和评价。现在很多教师往往忙于下一环节的教学而忽略评价或只是简单的从游戏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片面的。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以提高学生对于游戏吃的关注程度。
(二)、评价多样化
1、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评价,善于评价。
2、角度多样化。分析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表达,注意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
3、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但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关注进步生,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三)、评价过程化
强调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表现行为,重视学生游戏过程中付出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游戏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参与体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总之,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得法地开展游戏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使我们的学生“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王林:“英语课堂教学法的尝试”,《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5月
3、韩伏彬“巧用英语游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4、谢敏君“玩中学、学中玩”《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